一、鄙视秦朝的帝王,终将成为秦始皇
青年历史作家谌旭彬《在秦制两千年》中,将“秦制”总结为两点:
(1)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,因此要夷灭一切贵族,追求普天之下,“莫非王土”、“莫非王臣”。
(2)尽可能提升汲取人力与物力的强度与总量,因此要遏制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,包括官僚内部的“朋党化”,追求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。

 

以这两点为核心的“秦制”,从未随着秦朝的灭亡而终结。历代帝王,特别是那些所谓的“明君”,从来都是一边鄙视秦朝,一边效仿“秦制”:
A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,宣扬以礼治国,实际却是大权独揽以刑治国,司马迁不过为李凌仗义执言几句,即被施以腐刑。
B、三国时期的许多军阀,表面高举儒家道统的旗帜,但实际上却都在效仿秦朝的统治术,谁最能控制百姓,汲取财力物力,谁就能笑到最后。
C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恨蒙元的暴虐无道,但又认为“收平中国,非猛不可”。他包揽大权,将社会活力全部抽干,将每一个人重新打回了原子状态。

 

秦国的暴行和秦制的暴虐,被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控诉,都成了历朝历代的“政治正确”。然而,在这些高举“正义”旗帜讨伐秦朝的声音背后,所有的王朝却又全都心照不宣的悄悄承袭了“秦制”。

 

秦朝之后,历朝历代的新兴王朝都无一例外要先鞭笞秦始皇,批评其暴政之无道令天下众生得苦,以此彰显自身仁慈。

但事实上,自从商鞅和韩非子的统治术让秦国一统天下后,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循环:每一个自诩英明的皇帝都在批评秦始皇,但他们若要进一步稳固江山,却又不得不效法秦始皇,于是历史总是重复着分裂又统一的游戏。

秉持秦制的统治者们用商鞅、韩非之道治国,而讳言自己是商鞅、韩非的信徒。

 

正如历史学者所说“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、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,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”,这才是秦国“崛起”的根本原因!
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说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。究竟该如何反思秦国,尤其是其诞生的机制与土壤,这才真正值得思考。

 


二、历史:成王败寇vs信仰良知
对历史的评价标准是由两部分共同组成——即当时的价值观 与 现在的价值观。
只用现代的价值观评价古人,不但不能从古人身上学到东西,而且根本就不能理解古人的很多历史抉择。

而如果只用当时价值观,则很难看清当时历史事实对后世的影响、乃至遗毒。

因为历史不仅关乎真相,更关乎道德与信仰。在历史底线被突破的同时,往往也意味着放弃了人的价值底线。


对于秦来说,即使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来衡量,也早就突破了价值的底线——西汉的贾谊,就在《过秦论》中总结道,秦仁义不施、繁刑严诛、赋敛无度、天下苦之。
但整个社会一直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,事情做成了,他就是“正确”的,哪怕他的手段再卑劣,也会为他的过往行为合理化。在这个思维下,“成功”成了历史唯一的道德。

 

 

手上有刀枪的人,绝对不会跟手无寸铁的人谈道理,武力本身就是正义——如同狮子对牛羊,吃你不需要理由。
比如在当时的秦国,人人唯利是图,个个急功近利,周围都是生死搏斗,到处尔虞我诈,成者为王败者寇,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们,何曾有暇于道德伦理?


李斯入秦,先投靠吕不韦,吕不韦败亡,他紧跟秦王政。李斯向秦王推荐同学韩非,眼看地位要超过自己,又进谗言毒杀这位旧日同窗。

靠突破道德成功的人,终将被反噬。这位到秦国之后,最终后悔的楚国人,再春风得意,最后不也是在奔赴刑场的路上,回头对同判死刑的二儿子李由说:“我真想,和你再牵着咱们家的大黄狗,去上蔡东门外追野兔。但是,还能吗?”

 

秦确实胜了,成了笑到最后的人,他为什么能胜是可以研究,但他胜了并不代表他是对的!因为看一段历史,暴力的猖狂绝不是历史的荣耀,统合黑暗的土地也称不上辉煌。

 


三、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“大问题”
秦一统天下,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,更在于他指涉着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“大问题”——“周秦之变”。
正如秦晖老师所说:“所谓的秦制有效说穿了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,文明人斗不过野蛮人,选择手段的人斗不过那些不择手段的人。”
周秦之变,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,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,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,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。

 

1、大共同体是一种效率第一的强人政治
从春秋到战国,战争愈演愈烈,在战争的推动下,富国强兵的逻辑压倒了一切,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,只有野蛮才能战胜文明。国家越来越少,杀人越来越多。只有效率最高、道德水准最低的国家能够幸存。

因此,封建制、贵族制和礼制等一切“温文尔雅”、“含情脉脉”的东西,都逐渐让位给效率至上的郡县制、科层制和中央集权。

2、大共同体强大但又会周期性地崩溃
秦一举扫清六合,席卷天下的气势,宛若摧枯拉朽,是何等的不可一世。

而秦转眼土崩瓦解,迅速败亡,宛若枯枝败叶被狂风席卷,又是何等的惨痛悲凉。

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,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,因此,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。

承平之时,“秦制”效率极高,往往威服天下。而衰落之时又会造成空前的浩劫。

据学者测算,每次“改朝换代”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,甚至60%以上。

秦制的方式虽千变万化,宗旨只有一条:服服帖帖做大一统下的臣民。在秦制下,全社会只能有一个声音,这是统治者的声音;只有一个旋律,这就是统治者的主旋律。

 


四、一头一尾的两场变革
“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”,每个人从小都接受过“以史为鉴”的教育,历代治国者也并不愚蠢,他们不断汲取前朝覆灭的历史教训。但吊诡的是,为什么历朝历代充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,却仍然难以逃脱历史的惩罚?即便今天,也很少有人能认真回答这一问题。但这些问题,恰恰是我们认知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。

 

周秦之变,作为中国历史少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,其重要意义几乎只有1840年鸦片战争可与之相比。
中国历史说穿了,其实就是这一头一尾两场转型、剧变,前面这场“周秦之变”,是从周制走入秦制。而后面这场从1840年开始的剧变,其实关乎的就是如何走出帝制,或者说怎么走出秦制的变化。

 

因此,哪怕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,但要抓住这一大变局——秦制的兴衰,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,从而看清未来的前进方向。

 

来源:先知书店店长荐书

《秦制两千年:走不出的历史循环》

《大秦赋:墨写的剧本遇见血写的史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