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姚从刚写了篇文章《一个营销人的“营销价值观”》,从6个方面总结了本人对营销工作的一些观点,此文算是补充更新,就作为下篇啦。
一、关于营销概念:陷入概念之争,没有意义
营销学在国内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国外引进翻译而来。很多概念模棱两可、似是而非,诸如:营销、品牌、推广、促销、公关、传播、分销、渠道等,它们互相交叉却又似有区别,搅在一起让人不知所云。它们本身无法完全掰开,所以实践中并非一定要丁是丁卯是卯,泾渭分明,更多在侧重不同。
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特别强调:管理是一种实践,其本质不在于“知”而在于“行”;其验证不在于逻辑,而在于成果;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。其实,市场营销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姚从刚一向不屑于去讨论或争论什么叫营销、什么叫品牌、营销和品牌有何区别等无聊问题;因为这类问题你问100个人也许会有101个不同的回答。在实践中去讨论这些本身就模棱两可的概念偏离了实践的初衷。喜欢讲概念、谈理论的应回到学校去讨论。
二、关于营销思维:营销要有底线,但也要大胆
一个品牌,很难让所有人都说你好,总有人不是你的菜,要说你坏。既然如此,就不要怕有争议,甚至不怕有人骂你。营销,最怕的是没人鸟你,变成了自嗨。
神州专车直接攻击Uber,骂声一片,抛开扯不清的商业道德层面,从营销效果衡量,并不妨碍其获得用户飙升。借贷宝火了一把,但网上很多新闻明显是自己造出来的煽风点火,甚至各种争论谁肯定不是以自黑来博得关注?红岭创投一直伴随争议,却并不妨碍其高速成长。
也许有人会说,这样的企业早晚会出问题。姚从刚更想说,所有的企业早晚都会出问题。就算有一天它们真出了问题,也和其营销没有因果关系;不做营销或营销做得烂的企业,一样也可能出问题。
当然,我并不是说每个品牌都要那样做,去用攻击对手、自黑等手段博出位。我只是想说,营销要放开一点、胆子必须大一点。营销就是要出奇、要脑洞大开才可能以小博大(当然,任何时候底线必须有且坚守),中规中矩很难出彩。
对于互联网金融,需要金融属性,更离不开互联网属性;互联网金融,需要守正,要始终牢牢把握金融的本质,但也需要创新,需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事。否则,只做到守正,缺乏互联网的创新精神又与传统金融何异?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传统线下的业务搬到了网上,那只不过开了个头,远远没有发挥出互联网的作用。
三、关于借势热点:有所为,有所不为
很多人都对durex的借势营销赞赏有佳、羡慕不已、非常追捧。但本人的态度是:对于以durex为代表的,那种“不管好事坏事,也不管跟自己有无半毛钱关系,啥事都要生硬往上靠,依靠文字抖机灵的所谓借势营销”,向来不屑一顾!且不说这种营销做法的好与坏、对与错,durex品牌有其“特殊性”,它能如此做,不代表你就能。
本人并非反对借助社会热点做营销,恰恰认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能以小博大的方法。只是对那种不管啥事,也不管跟自身品牌能否关联,只要是热点就往上靠的做派很反感。而且,借势热点也不应只是一味依靠鸡贼型文案,怎样能将热点与自身品牌关联得更紧密、更合理才是应该思考的。
这种生硬的、肤浅的、品牌自身并未真正参与的简单借势(你靠上去的热点绝大多数确实和你扯不上半毛钱关系),决定了其多适合于品牌发展早期来扩大名气。
四、关于装逼:适度
有人说,运营就是套路,品牌就是装逼;此论虽过于武断,也反映了一些现实存在的情况。
在营销及品牌建立过程中,企业都喜欢通过各种手段,把自己包装成高大上(其实一点都不高大上)、很牛逼(其实一点都不牛逼)的样子,美其名曰打造品牌形象;
对此,本人认为:
(1)、偶尔、适当的装逼,有其必要
人嘛,都要个面子,这无可厚非,众人也能理解;
(2)、一定要适度
适度,是什么意思呢?
A、你不能老是装逼,每次出场都装,这就是虚伪了;
B、你不能装得太过份,本来只是刚拼的几十条枪小分队,却偏要吹嘘......(我还吹不出来),这就是造假了。
不要把公司外部的人(包括用户)都当傻子;
以为自己不说,别人就不知道;
以为自己怎么说,别人就会怎么听、怎么信;
比如有个新生的老人手机品牌,搞了一拨众筹预售,都还没正式上市销售,然后官网就挂出“因产品供不应求......”,明明就是供应链出了问题,非要吹产品供不应求。是不是非要这样讲呢?能不能向外面讲出实情呢?
面对问题,品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,也就决定了品牌以后的路与所谓的“形象”。
说大话吓不走“敌人”,只会让用户觉得不诚信而抛弃你;
不要非得有一天,人家把你内裤都扒下来了,凉在网络上,才后悔莫及;
任何事,过度了,都令人生厌。装逼路上,且装且珍惜!
五、关于文案写作:风格不是问题,目的才是重点
文案是走什么类型、风格并不重要,无论是装逼,还是自嘲,调侃,还是情怀,讲道理,还是煽情,都不是问题。
但有两点关键:1.你是说给谁听,即你的目标受众;2.任何时候别忘了你的目的,你想用它干嘛。(全文完)
上篇点击查看:《姚从刚:我的营销价值观(上)》
赞同